彩虹鍬形蟲-飼育紀錄

彩虹鍬形蟲是澳洲的國寶,絢麗多彩的顏色令許多人著迷,也因此有許多人專注培育各種人工選育下才有的特殊色系。例如日本就誕生一位名叫光田數一的狂人,以「紫紺」為他所培育的代表色。與牠類似的金鍬形蟲體色偏霧面單色,彩鍬則是亮面的,而且體型相比下較大,這也是我喜歡彩鍬的原因之一。而且,不須溫控、壽命長、外型好看,這也讓牠成為新手推薦入門的蟲種之一。

目前彩鍬已是澳洲保育類,以後應該都不會再有野生蟲進口。

〈小檔案〉

學名:Phalacrognathus muelleri 
產地 : 澳洲
幼蟲期:8~12個月
成蟲壽命:6~12個月

〈 幼蟲資訊 〉

CB


9/28-入手紫紺彩鍬的幼蟲

彩鍬是我很早就想入手的蟲了,不過礙於蟲口以及因為牠常見的關係,晚點入手也是沒關係的。我最近被一位蟲友的紅彩給驚艷到了,彩鍬的美麗是必須親眼見識後才能體會。於是便入手了「紫紺」色的幼蟲。

此批都已經是L2幼蟲,可以馬上入菌了。但菌瓶還沒送到,故先用AK木屑暫時讓牠吃個兩週,容器使用140cc布丁杯。順便幫牠們分個性別,有2公2母和一隻推測應該是公的幼蟲。


10/14-入菌(第一瓶)

  • 齡數:L2
  • 容器:窄口
  • 耗材:建山雲芝菌

等了兩週,菌瓶終於到貨了。之前暫時用AK木屑裝著牠們的木屑並沒有吃多少,而且當我再次看到牠們時,牠們幾乎全部都跑到土表上來。本來,在我剛安置好的第二天就有一、兩隻幼蟲有爬到土表的行為;我問了一位喜歡養彩鍬的同好他說可能是不通風的關係,於是我把牠們換到稍大一點的容器。

可是看來就算我把牠們換到溫控環境後還是有此情形發生,我又問了另一位蟲友,他說彩鍬本來就會有機率到土表進食,這才解決我的疑惑。看來並非任何結果都能指向不通風,正確了解蟲的特性才是正解。


1/24-換菌(第二瓶)

  • 齡數:L3
  • 容器:♂窄口*2(23g,22.1g)、♀500cc容器*2(10g,9.8g)
  • 耗材:建山雲芝菌、星蟲坊木屑
第一瓶菌瓶吃了3個月的狀況。前三瓶當時判斷為公幼,後兩瓶判斷為母幼。第三瓶可說是幾乎沒有食痕。

聽星蟲坊蟲友的說法是菌瓶建議每3個月換一次,我沒有經驗,這次就來實證看看吧。雖然看起來菌的外觀並沒有被吃得很乾淨呀,可是裏頭可不一定還是那麼新呢。再加上久放的菌瓶一定會流失水分。可以看見除了第一瓶外,其餘都還有大面積的白色部分,這與我之前聽說的吃到白色剩1/3就該換了不同呀。剖開菌瓶,發現白色的菌膜非常的有韌性,我想這就是幼蟲不太會吃到表面的原因,或是在內部進食。

被幼蟲吃過的部分呈咖啡色,看起來有些缺乏水分的感覺。尚未被幼蟲吃過的部分則為白色菌絲包裹著土黃色木屑。被幼蟲鑽爛的部分呈現黑色,可能是已經朽化一段時間了。

本次幼蟲不幸折損一隻,菌瓶外表無食痕,內部也沒有往下鑽的痕跡,可能是在入菌後就死掉了。公蟲來到了22~23g,詢問了喜愛彩鍬蟲友表示這個重量以彩鍬來說算大了,不過彩鍬的體重都是浮雲,對體長毫無參考依據。曾有15g出來卻是破6的大型個體,20g出來卻摸不到6,真要說的話看蛹重比較準。之所以會差到那麼多的原因,他推測可能是轉換率的問題,或許本種的特性就是如此。不得不說彩鍬的公幼看起來超大,吃的肥肥的,放到獨角仙或其他大鍬來說這個體重絕對都有7cm以上了,不過怎麼放到彩鍬上出來就是一個飼育紀錄最多不過68.6mm的中型蟲呢?對比彩鍬的身形,若將體重全用於成蟲大小上我想應該能接近8吧。(我在想會不會彩鍬的一些能量得用在合成體色上呢?才導致轉換率如此低下且無參考價值。)另外公蟲的側腹有些紅色的斑塊,看似是從厚厚的皮下泛出來的,這點確實是其他鍬形蟲看不到的特徵,滿特別的。

母蟲的部分身體已經泛黃,看樣子可能再吃一陣子或接下來就要開始做蛹室了。接手時已是二齡幼蟲的牠們,若回推一齡為1個月再加上接手後的3個月,我想母蟲約半年就會化蛹了。關於彩鍬能否一瓶到底這點,我想母蟲若於二齡時分出公母後只要菌瓶不壞,且母蟲食量小,就可以考慮一瓶到底。像是本次的兩隻母蟲其實都沒有把整瓶菌吃完。為了節省開支,我將母幼移至裝有星蟲坊木屑的500cc容器中,作為牠們化蛹的地方。不過換好後我常常聽到母幼在咬杯子就是了,是還想再吃囉?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於第一瓶分公母的結果全對!


3/26-母蟲化蛹了,公蟲還在暴走中

上次換第二瓶菌後,母幼很快就暴走了,將牠們換到壓緊木屑的布丁杯後才好不容易乖乖地做蛹室,第一隻母幼於3月上旬化蛹,第二隻也在今天化蛹了。發現到彩鍬的蛹好像不怎麼愛動的樣子,一開始還很擔心是不是有問題。

公蟲一開始換到新瓶後的暴走情況還不明顯,本想說可能還在吃,就將牠們放到角落裡。想不到今天一看,兩瓶菌瓶都變成黑黑的,只好將牠們挖出用壓緊的木屑催蛹。各從23g和22.1g掉到17.5g和16.4g。

母彩鍬的蛹。即便環境有驚擾,牠也不太會動。
暴走的公幼被壓到750cc和500cc木屑中

4/13-剛羽化的紫彩是棕色、公蟲前蛹

4/21已羽化一陣子的母蟲咬完人蛹後爬出來閒晃

紫彩剛羽化的時候,顏色是深棕色,而非一羽化就是紫色。時間久了之後,顏色就會固定下來,這才是成蟲的真正體色。

公幼在入住壓緊的木屑瓶後,在底部挖了條隧道,然後就在裡面不動了,進入前蛹。剛開始看到的時候還覺得這前蛹怎麼那麼肥阿,看起來會很大隻唷!但4/22再去看一次又覺得比之前看到的小了一點。看來木屑壓實對於暴走的小壞蛋屢試不爽,平頭和彩鍬都乖乖就範了。


4/23~24-公蟲化蛹

彩鍬公蛹,最重22.1g,後期暴走後16.4g

4/23查看發現公蟲已經化蛹了,而且看起來是剛剛化蛹的,蛹還是透明果凍狀。此幼蟲最重達22.1g,但後期暴走沒顧到,降到16.4g後緊急壓入木屑催蛹。彩鍬的前蛹意外地看起來滿肥的,來我家參觀的朋友看了說這兩隻彩鍬前蛹怎麼跟台扁一樣肥呀,看來是要過六了吧。不過,這隻出來竟然是短牙,明明身形看起來也挺肥的阿(雖跟另一隻相比,稍瘦、短些),讓我有些失落。

蛹的大顎近照

仔細瞧瞧這牙型,為此我上網還查了有關彩鍬長牙蛹的照片,長牙個體的大顎會非常彎,彎到接近一個迴轉要戳到頭部或前胸。我一位以彩鍬飼育為大宗的朋友看了照片說,這可能連過5都有問題,基本上5公分就會有長牙了。這點倒是顛覆我的認知,我以為要過6或是說56mm也好才會有長牙,原來過5就有了阿。

4/24另一隻公幼也化蛹了,此公蟲最重達23g,後期暴走降至17.5g,就差不多稍重前一隻1g左右,出來的結果不負所望,是長牙!而且是大顎快戳到前胸的樣子。

廢話不說,賞圖!

彩鍬公蛹,最重23g,後期暴走後17.5g

5/14-第一次遇到不明原因的黑蛹

在我的養蟲經驗中最常見的黑蛹是因木蚋入侵導致木屑泥化、蛹室過於潮濕,其次是最近因碰撞而死亡的平頭母蛹。這是我第一次遇到因不明原因所導致的黑蛹,死亡的是較小隻的公蟲。雖然死掉的不是最大的公蟲,但這麼說也不正確,由於這兩隻公幼末重上是差不多的卻有兩種不同的牙型,本來我希望能在羽化後互相比較看看體長的,但這下沒辦法了。

看來只剩下一種可能了,那就是黑帝斯!(誤

不過說到彩鍬的蛹,是我見過最不愛動的蛹,不分公母,我戳牠幾下都不為所動,還以為是死掉了呢。雖然不知道確切的死因是甚麼,但我還是試著分析一下。死亡時的姿勢是腹面朝下的,且朝頭處的蛹室內壁稍微破了點,會不會是無法翻身所導致的死亡呢?我只有聽說蛹能不能順利翻身對於羽化時非常重要,但一般蛹期呢?該公蛹是躺在自然蛹室中的,蛹室形狀非常的長(有點類似環狀隧道蛹室但只有其圓周的1/3),寬度我覺得稍微偏大,但考量到這是自然蛹室且其他種類的蟲在差不多寬度的蛹室中也能順利羽化,所以我就不在意寬度了。彩鍬蛹本來就不太愛動,會是因無法翻身所導致的還是說牠剛好就是這樣的姿勢因其他不明原因黑掉的呢?另一點則是這兩、三天我的冰箱出了點問題,一旦降到22℃就會停止運轉升到27℃,必須重新啟動才能再次降溫,這幾天便反覆了幾次這樣降溫又升溫的過程,直到我最後放棄再啟動冰箱。這樣頻繁的溫度變化會不會才是主因?我心裡開始擔心起另一顆蛹,為了避免所有不確定因素我決定將牠移到人工蛹室,在移動的過程中,任憑我怎麼抓牠,牠也是不為所動。


10/13-獲贈一對青紋x藍綠後代成蟲

由於我幫借我溫控室的蟲友翻譯BEKUWA的文章,他為了表示感謝贈送了我一對琉璃x藍綠的成蟲,公母為同腹也就是CBF1,十分感謝。母蟲過蟄伏的時間已不確定,公蟲則開吃兩週,蟲友保證這絕對配的到的。之後打算讓牠們吃幾個月後再來嘗試交配與投產。

先將牠們安置在顯眼的小容器內,這樣才能隨時欣賞彩鍬的魅力。原本使用貝殼L箱鋪滿水苔,由於空間過大,牠們全都躲在水苔中,根本看不到牠們。現在改用貝殼M箱並放上果凍台就常常看的見牠們了。

小小一隻彩鍬,但不管公母蟲都非常有力氣。上手後牠們非常緊張,牢牢地抓在手不放,還會不時點頭、搖屁股,有一種用震動嚇唬敵人的感覺。

根據我對日本對於彩鍬飼育的了解,台灣所稱的琉璃血在日本應該叫做『青紋』,是鞘翅上帶有大面積藍色的品系。而台灣所稱的藍綠血在日本應該叫做『青綠』,是鞘翅上有綠有藍的品系,兩者都是我喜歡的。據贈送我此對蟲的蟲友轉述林子恩先生的說法是琉璃x藍綠再繼續累代,下一代就會出現琉璃的個體。


12/31-青紋x藍綠投產

也不知道這對蟲過了蟄伏多久,彩虹鍬形蟲的壽命很長,並不需要擔心投產的問題。自配對之後似乎過了兩週,母蟲自從配對完之後一遇到公蟲就跑,常常在飼育箱裡轉轉悠悠,看起來心思不在吃東西上了。

此次投產使用的是星蟲坊自製木屑,濕度調整一般,握緊不滴水,大概是一般鍬幼飼育的溼度。

一投入到產房中,母蟲就開始鑽土了,不一會兒就已經消失在視野中。

看來產卵是不需要那麼擔心了。希望能多生一點。

產房布置
感受到環境不同後,馬上就鑽下去的母蟲。

1/9-生蛋了!青紋x藍綠

今天第一次在產房外壁看到產下的蛋。形狀就像小米粒般,偏細長。過沒幾天,又在旁邊的位置發現第二顆卵。1/15母蟲爬到土表進食了,一進食就是好幾天。


1/26-菌瓶投產

木屑投產過了不知道多久的時間(我怎麼感覺好久),至今能從外壁看到兩顆卵,顏色偏黃,無任何異狀保持同樣的顏色。一般來說投產時間不一定要一個月那麼久(但卵期多是一個月),幾週也是行的。木屑也被母蟲挖得結構變鬆散,兩顆卵都被塌下來的木屑給掩蓋而看不到了。母蟲也曾經上來土表進食,最近爬上土表的頻率變高了,會不會是生蛋的空間也差不多了呢?

於是乎我換成菌瓶投產法了。這瓶菌瓶是10/14到貨的建山雲芝菌瓶,本來是給紫彩幼蟲吃的,不過很不幸,幼蟲似乎很早就死掉了,僅靠近瓶口部分的木屑朽化,其他地方都沒有吃過,丟掉可惜。剛好放了三個月也算是老菌了吧,我將中間截斷的部分用膠帶貼起來,沒想到菌絲還在長,接縫處從木屑的顏色變成了白花花的菌絲。將母蟲放進去後過數小時再來察看已不見母蟲蹤影,再過數小時,瓶口都是被挖出來的木屑,看來母蟲很專心生蛋呢。


2/8-孵化

剛孵化的幼蟲幾乎是卵的大小

於2/3採卵得到23顆卵,沒有幼蟲。過了一個月仍只見卵,或許是冬天的緣故吧。將卵置於產房木屑中等待孵化。2/8看見第一隻幼蟲孵化了,隨後幾天陸陸續續有幼蟲孵化,直至2/13已經有半數的卵孵化了,剩下11顆卵。有些卵看起來有些白白的痕跡,應該是內部幼蟲的樣子。


3/2-菌瓶產房開箱!入布丁杯重壓菌

菌膜濕黏黏的還發著惡臭,內部的菌絲都已死亡,木屑朽化。

接近但還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可是我已經迫不及待要來開產房啦。可是映入眼簾的是腐敗發著臭味的雲芝菌,這噁爛的程度真的會有幼蟲嗎?我抱著不期待的心態、忍著惡臭,徒手將菌慢慢剝開。到處都是母蟲鑽過的痕跡,母蟲所到之處的木屑都已朽化,變成深色的濕潤木屑。是因為母蟲的活動才把這些菌弄死的嗎,我是這麼想的。還是說有其他生物如蕈蚋入侵呢。

確實是有蕈蚋入侵過耶,但數量很少,一下就被我趕走了。上半部看起來是沒有幼蟲的樣子,開始剝開下半部吧。

哇!第一顆卵!而且這個顏色看起來像是快孵化了耶。

卵的顏色有點透明帶有線條,似乎是內部幼蟲的模樣。

再挖挖,再挖挖。唉,想不到這麼噁心的環境竟然真的有生,這次是一隻剛孵化的幼蟲。只要是木屑的部分都有機會挖到,但如果還是菌絲佔據的部分則不會在此產卵。

剛孵化的幼蟲,頭殼還是白色的。

結果你猜怎樣?這菌瓶裡竟然總共有14隻幼蟲、7顆卵,總計21隻,這個成績不錯了…。

看起來吃幾天了的幼蟲

菌瓶投產得到21隻後代,木屑投產得到23隻後代,總共是44隻,啊…傷腦筋,要全養嗎?雖說彩鍬拚顏色變異就是要愈多愈好。而且我的第三輪木屑產房已經投下去了。我決定先將一部份的幼蟲直接入250cc布丁杯重壓菌,由於我製作的重壓菌杯數量不夠所有的幼蟲入住,故剩下的我會用木屑繼續飼養。

這次開挖本以為會全挖到都是卵的,結果沒想到幼蟲數量比卵多。對比先前木屑投產的經驗,難道是產在菌塊中的卵比較塊孵化嗎?還是母蟲在填滿木屑的大容器當中需要找到理想位置而四處晃晃花了一段時間,抑或是菌瓶的木屑壓實程度剛好符合母蟲的喜好。也有可能是別的原因。


帶琉璃x藍綠血彩鍬投產成績

  • 第一次木屑投產:23顆卵
  • 菌瓶投產:14隻幼蟲、7顆卵
  • 第二次木屑投產:11顆卵
  • 總成績:55隻子代

由於前兩次投產的成績實在太好了,這樣的幼蟲數量我可能無法負荷,所以第二次木屑投產大概只投了1~2週就緊急開挖了,現在母蟲正在退休呢。


木屑投產的幼蟲vs菌瓶投產的幼蟲,誰大?

我在BEKUWA中有看到彩鍬紀錄保持人寫道「以菌瓶投產的幼蟲能一出生就吃到菌絲,所以會長得比較大。」

先不論對錯,這句話可以從兩點切入討論:

  • 因為菌絲比較營養,所以幼蟲期間吃菌絲的時間比較久,故比較大。
  • 因為從孵化後就在適應菌瓶的環境,所以比起後來入菌的幼蟲更能好好的專心進食。

老實說,我對於日本飼育家那些飼育紀錄保持很深的懷疑,因為我覺得這是缺乏嚴謹的實驗和證據佐證的。但我這個菜逼八,實在是不敢否定那些前輩們的說法,搞不好這是牠們飼育十幾年後得出的結論,只是缺少了供人檢視的證據罷了。一方面,我覺得就算少了知識面的支持,經驗也是很重要的。或許把蟲養大真的是個玄學,我相信也是有了前面失敗的經驗才有現在的養蟲技術。就這樣,我既敬畏那些老手們,但同時也對他們所說的話抱持著懷疑。當我看到有些日本飼育家寫道一些用鋁箔紙阻隔電磁波、配合月相的週期變化等等的,我真的很難相信,這根本是一種奇怪的信仰!所以,我決定多少測試看看,我也要實踐我自己所認為的養蟲法,就像新手常常會求問哪一種耗材比較好。但說實在地,我在養了一年後漸漸開始明白這似乎沒有正確答案,他們可以說是因為其他變因所致,這也確實。若沒有絕對的答案,那就享受解題的過程好了。

本次實驗有兩種投產方式,木屑投產和菌瓶投產;有兩種飼養方式,木屑飼養或是吃菌。共4種組合。這是非常不嚴謹的實驗,因為樣本數並不多且重壓菌杯的數量不足,所以就是當作一個好玩的參考吧!但我覺得可以透過這個小實驗看看彩鍬是不是用木屑養就可以了呢,畢竟木屑的成本相對較低。且據友人所說彩鍬的體重與成蟲體重並無相關性這點也可以透過大量飼養和詳細記錄體重來驗證看看。


實驗樣本

原投產取得幼蟲數:23(木投一)、21(菌瓶投)、11(木投二)
〈編號釋例〉
菌瓶投產:1~14(吃白羊木屑)、15~18(吃菌)
木屑投一:19~31(吃白羊木屑,30、31混養)、32~33(吃星木屑)、34~39(吃菌)
木屑投二:40~46(吃白羊木屑,分前4後3混養)

計存活46隻幼蟲,折損9隻,存活率83%,各損失詳如下:
木投一:-1(死亡)、-1(下落不明)
菌瓶投:-3(下落不明)
木投二:-4(孵化後未能及時分裝混養後合體)


實驗說明

我發現菌瓶投產的卵比較早孵化,接近但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就有幼蟲。可能有二。一、若菌瓶內部溫度比外面高,那相對高溫有助於卵的提早孵化。二、母蟲比較喜歡菌瓶內的環境(不論是氣味、濕度、木屑種類、緊實度、空間等),以致母蟲不須花時間適應探索。也就是說木屑投產的前幾天甚至幾週母蟲可能都還在探索而還沒開始產卵,以致孵化時間看起來變晚了。

本來預計是要菌瓶和木屑以1:1的方式飼養,但因經費不足,將全數以白羊木屑作為主要食材,但少數已開始吃菌的幼蟲(若為公蟲的話)則可能繼續用雲芝飼養。實驗組數量不足,雖說不具參考價值,但可以看看使用木屑飼養彩虹鍬形蟲的效果如何(大部分人飼養彩鍬多是以菌飼養),也可以順便測測學姊的白羊木屑其實際應用效果。另外,由於樣本數夠多,也可以在後期時紀錄末重與成蟲體長之間的關係。先前飼育彩鍬的前輩告訴我彩鍬的體重與體長並無關連,就算很重的幼蟲出來還是有可能是短牙而很難大。彩鍬要不要大,牙型是很重要的因素。我推測長牙與否跟前蛹時的溫度有關係。再來就是暴走的問題,我認為彩鍬是很容易暴走的蟲種,若能維持住體重或許可以無視前蛹時的溫度更有機會出長牙也說不定。

由於主要實驗對象是公蟲,待區分性別後,母幼會被排除在實驗之外。考量到冰箱空間有限,所有L2幼蟲會先在250cc布丁杯吃到轉齡後區分性別,待區分完後僅公幼會保持溫控,而母幼則在室溫飼養。


結果

本次實驗結果因中木蚋而失敗,卻羽化出意想不到的普彩以外的紫彩與紅彩個體,此外並無琉璃個體出現。從3月初實驗開始,於6/4確認所有個體都已經上到三齡體重約都在5~10克之間,以體重和頭幅略分性別(大多都是母蟲)。之後中了木蚋又加上蟲口眾多實在是很懶得換,最終導致有些個體死亡,即便做了後續處置,又陸陸續續死了一些個體,至羽化成功的僅公母總計10隻。完完全全的大失敗!!雖然無法測驗出木屑的效果,但我想以後養彩鍬我還是會使用菌瓶,既方便又穩定出大蟲。

就來看看剩下的幾隻個體吧,大部分都是母蟲,不論公母大多都是綠彩的個體。母蟲中有出兩隻紫彩,公蟲中出一隻偏紅彩的個體,可以見到頭部呈現紅色部分較多,腹面也是很多紅色區塊。

發表留言

使用 WordPress.com 設計專業網站
立即開始使用